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,63岁的校长孙其信全程站立14小时,为近3000名毕业生逐一拨穗,引发网友称赞和感慨,被称为全网“最高能”的校长。
拨穗是为大学毕业生授学位时的一种仪式,因毕业生人数众多,一般由校、院系领导共同完成,或由学生代表上台接受拨穗。孙校长不仅坚持为每位毕业生拨穗,还欣然互动,给足“情绪价值”。这是孙校长多年来坚持的“仪式感”,其背后是他对学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关心和珍视。
农大的毕业礼物中还有一个小小种子包。拨穗,意为麦穗成熟,代表学业已成;种子,则象征破土而出,寓意迎来新生。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,面对诸多不确定,难免感到迷茫和焦虑,也会有些畏惧和不安。孙其信校长以“种子”为喻的寄语,是一位农业科学家从土地中汲取的生命智慧,是为每位学生种下象征希望的种子,激励毕业生们怀揣勇气、坚定信念、“向上生长”。
当然,并不是说,每一位校领导都应该效仿孙校长“马拉松式”拨穗。事实上,如何送别毕业生,外在的形式从来不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尺。真正需要思考的是,如何用心用情给毕业生上好“最后一课”,为学生播下一颗怎样的种子?西安交大原校长王树国雨中致辞,书记卢建军默默撑伞的身影,西南政法原校长付子堂为让学生少淋雨,将3500字的讲稿浓缩为简短标题……这些未被设计的瞬间,是教育温度最质朴的证明。校长们在毕业典礼上的言行,正是大学包容、理解、关爱与亲和力的具象凝结,是学子们带往远方的第一粒精神种子。这些深植于心的无形馈赠,它的价值与意义远超任何仪式。
垂首拨穗,是学业与品格成熟的加冕;手握新种,是奔向似锦前程的启程。大学教育的意义,正在于让学子在“拨穗”的荣光之后,怀揣那些名为勇气、信念与担当的“种子”勇敢出发。此刻播下的每一粒微小种子,终将生长成一片茂密森林,那是教育最深沉的回响,亦是大学赠予时代最恒久的礼物。(杨丽 陈子心)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